上周,新華網一篇題為《“元宇宙”混沌未開,四大怪現象提前“攪局”》的報道,總結了圍繞這一熱點概念的諸多“怪現象”,其中一條,就是“輕技術重想象,舊東西套新包裝”,文章點評道:“想象很容易,改名字很輕松,要實現卻沒有捷徑。目前元宇宙整體發展處于初級階段,主要原因就是其要用到的技術尚處于低級層次,唯有腳踏實地突破技術瓶頸,真正的元宇宙才有可能到來。”
關于未來的元宇宙想象甚囂塵上,當下的光學、電子等相關技術與產業發展卻甚少得到應有關注。
日前,觀察者網·科工力量專欄邀請到國內AR(增強現實)設備頭部廠商——亮亮視野技術負責人李勇博士,圍繞關鍵技術發展與國內外產業格局,對其進行了專訪。
(采訪/科工力量專欄主筆 李沛)
觀察者網:李總您好,過去幾個月,多家手機大廠推出AR智能眼鏡產品,您如何看待AR眼鏡進入C端的動向,人機交互終端更新換代的浪潮是否已經到來?
李勇:我們認為元宇宙是一家之言,但反映了清晰的宏觀趨勢,即數字空間形態在從移動互聯網向空間互聯網演進,手機作為平面顯示設備,是無法承載空間互聯網的內容和體驗的,只有AR或者說MR這樣的設備才具備成為空間互聯網入口的能力,所以我們認為,AR必然會取代手機的,但是目前這個階段還不成熟,AR眼鏡涌入消費市場操之過急,簡單的圖像投屏功能不是AR的核心價值,AR的核心價值應該是人機交互,只有實現了人機交互的足夠差異化體驗,AR才會在C端市場迎來真正的爆發。
觀察者網: 接下來的問題偏技術層面,光機和鏡片作為底層技術,可以類比于半導體集成電路,這一環節當前國內外產業格局能否簡要介紹一下?
李勇:簡單分享我們一些看法,首先您說的非常正確,顯示確實是非常核心的部件,你看一些業內研究,參照微軟的HoloLens 這款產品,基本上顯示部分成本會占到50%左右。

(基于微軟HoloLens開發的軍用單兵綜合顯示設備,已經接近批量裝備)
另外這個顯示部分,也基本上決定了整個產品的形態。你可以看到,如果采用birdbath、衍射光波導等方案,大部分大家會做成頭盔、頭環這樣的產品,陣列光波導因為光學效率比較高,可能會像我們一樣,做成眼鏡的形態。
再縱觀整個行業,您也看到正在進行時的趨勢,就是很多終端大廠入局的積極性很高。對他們來說,半導體器件實際上可以依托、復用原來的產業鏈,而光機和鏡片則不是這樣,所以他們必須把研發的資源投入到這一塊兒。
在這個過程里,我們也可以發現一個策略上有趣的差異,因為沒有公版、ODM或者定制化的成熟模式,海外大廠普遍是研發制造內部化的打法來建立自己的產能,比如微軟、愛普森,還有收購Akonia的蘋果,國內的話,反而是初創公司更活躍,大的企業除了華為投入稍大一些,其他往往放在研究院層面做一些研究,開發和導入量產還是通過和外部企業合作,跳過漫長的研發周期,快速推出產品。
但是目前來看,中國整體光學器件產業,我們覺得還是和國外在一個水平線,尤其是陣列光波導,這也是得益于咱們中國比較強大的光學冷加工水平,全球大概70%的這個光學元件、光學材料都是從中國這邊出去的,像我們公司,就是立足于整個光學的產業鏈,然后我們去定義工藝,然后去定義一些參數,來用它的基礎能力和設備去做,所以做的還比較好,而且成本比較可控。來源:觀察者網
 金大立免費服務熱線
金大立免費服務熱線 地址:成都彭州市工業開發區天彭鎮旌旗西路419號
地址:成都彭州市工業開發區天彭鎮旌旗西路419號二維碼
